查看原文
其他

董小姐 | 扎克伯格的姐姐教我的事

2017-05-01 董小姐 一勺言
米国的礼物


见到扎克伯格的姐姐兰迪·扎克伯格的时候,董小姐想,这不就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么。


那是在沃顿商学院的课堂上。董小姐去参加易居沃顿的房地产研修班,已是第二次。去年在沃顿上了数天的课,收获颇丰,详见《董小姐 | 沃顿归来,你要去哪里?》。而这一次,自华盛顿、纽约到费城,游荡数天后,终于还是如愿以偿坐进了课堂。


兰迪带来一场演讲。


她讲工作和日常,夹杂着对Facebook的理解。哈佛大学毕业后,她在脸书工作了6年后离开,出了一本书,生了两个儿子,还在百老汇的歌舞剧中担任主演。


在演讲结束时,她唱了一首《小美人鱼》里的片段,满座皆惊。


她还说,“我想当演员。”


是不是很酷?反正董小姐觉得,简直酷毙了。


当你进入一个职业领域,就要致力于成为那个领域的佼佼者;但当你想要离开时,也不要拖泥带水。


心中永远有梦可追,生活有无限可能。最俗的道理里,藏着你最想要成为的样子。


这是董小姐渴望追逐的理想人生,小扎的姐姐已经做到了。


抱着对兰迪的莫大兴趣,以及她公众场合展现的爆表魅力,董小姐找来了她的书:《社交的本质》。


看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演讲场上的豁达开朗,都是之前思想挣扎的萃取。


与外界的声音对抗


兰迪喜爱、并擅长唱歌表演。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性感的加分项。


但是,在脸书,她曾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你是想成为Facebook营销战略背后的智囊,还是马克·扎克伯格那个傻乎乎、会唱歌的姐姐?”


两个都想做,不行吗?


在大城市,每个人都严格区分工作和社交生活。兰迪想要成为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但也无法拒绝成为一个生活丰富的人。


但她发现,如果你是男人,你也许可以兼顾有趣的朋友和令人尊敬的专业人士这两种角色,但她不确定对于年轻女士这是否也同样适用。


她写道:我工作非常努力,也让Facebook声名远扬,但不管我做了什么,很多人仍然认为我只不过是老板的姐姐,是因为有关系才进来的。技术行业的女性本来就需要比男同事多努力一倍才能走到相同的位置,我要付出两倍的努力,即使这样,还是会有人质疑你的成功。


她说,你越成功,要表达的内容越多,就有越多的人在网上对你发起攻击。


董小姐时常在想,为什么人总是忍不住要受到外界嘈杂声音与评价的影响。每个人都知道,不必介意外界对你的看法。要内心强大,无坚不摧,但好像没有人能真正做到,也不可能做到。


以前董小姐逛论坛,看到有楼主直播一个很棒的帖子,但只要中途有人出来留言骂楼主,帖子就一定进行不下去。


再理性的人都会停下笔,争辩几句。只需五秒钟,你就再也无法找回你出发的地方。


这个互联网世界的二楼规律从来不曾失效过。


在互联网的领地,人们的看法永远不可能统一。有时看到莫名其妙的恶意留言,董小姐也会忍不住怼几句。这里是我的地盘,不是你的情绪垃圾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不完美,但是符合人性。


美国著名电视主播戴维布林克利曾经说过,一个成功者能用别人扔来的砖块打造坚实的地基。


继续努力吧,伙计们。有时,我也对自己说。



你为什么老爱刷朋友圈?


兰迪是在外界的评价中不断找回自己的。


在书中,她向外界证明了把科技与媒体连接的必要性。


在当下的时代,永远有这么几个问题很有意思。


1 如何才能知道我的孩子在网上都做些什么?

2 如何确保比我年轻、技术能力强的人不抢我的饭碗?

3 如何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形象,让自己更加突出?

4 如何让我的老公不躺在床上玩ipad?


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人请举个手✋给董小姐看看,你们有没有觉得这正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日子里,董小姐去了不少次咖啡馆与公共草坪。我发现,不管是什么时间,聊天的人从不缺席。


许多人的聊天是四目对视的,是时而迸发大笑的,他们看起来如此投入,你能感到他们在充分享受与对方待在一起的时间。回国之后,我特别注意了国内的聊天姿势,人们对坐玩手机的情状,数不甚数。


兰迪对此也有发现,在现代社会里,与其说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不如说是要平衡技术与生活。


科技能给人带来便利,也会带来伤害。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手机和电脑的奴隶。如果你回家以后,还是在盯着电脑屏幕看,那你几时下班其实并不重要。


你还被要求保持时刻在线。有段时间,董小姐被时常爆出小红点的微信感到压力很大,后来我学会了在重要时刻放下手机。在看演唱会时,我也曾不断举着手机拍下爱豆,却忘了好好听一首歌。


美国有个心理学家说,智能手机是一种“电子可卡因”,由于人类的大脑会自发寻找新鲜事物,我们从朋友那里接收到的连续不断的更新与通知,让我们在每一次点击刷新时都有一种快感。


兰迪在《社交的本质》一书中说,如果有人为你点赞,你的大脑会突然释放多巴胺,这意味着它认为自己得到了奖励。


她举了一个秀恩爱的例子来回应这种现象。她说,亲密关系不是一张漂亮的照片,也不是一段精彩的感言,不应该为了获得点赞或回复而炫耀它。给别人演出一场好戏,并不代表我们实实在在地在为感情付出。


哎,微信党们有没有膝盖中箭的痛感?


这让董小姐联想到曾在微博上看到的一段话,“拍照就是记录当时的状态,我不会特别刻意的把自己弄得很美或者很酷,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也许是记录一种心情,也许是记录一种状态。我不想靠发在社交网络那几张照片获得的赞美活着,我也不需要。”


这可真酷。


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平衡科技与生活呢?答案在兰迪心里很简单,在工作、睡眠、家庭、朋友、健身中任选三项就好了。


是啊,你不能什么都想要。只要有精力倾注的差异,就有实在的反差。


你是个好高管,但你不一定同时是个好老公。你是个好职员,但你不一定同时是个好妈妈。


但是,这不代表在漫长人生中,你不可以拥有这些不同的标签。



我到底应不应该在朋友圈展现个人生活?


和微信的熟人社交差不多的是,Facebook从一开始就是实名制的。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在线上线下都做真实的自己非常重要。“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分享,做真实的自己就行了。”兰迪说。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只有工作,没有生活。


董小姐是个朋友圈生活派,常常原创直播生活感悟。之所以这么做,是把朋友圈当日记本用。想写什么写什么,懒得顾虑那么多。


也许是狮子座的缘故,我的领地感很强,总觉得朋友圈是我的领地,写什么是我的自由,看不看是你的自由。


不过,身边很多人与我恰恰相反。这让我偶尔在节假日里才能感觉到朋友圈里有人味儿,不再像往日冷冰冰。原来我认识的不是某某总,而是王大花啊。


工作对人的异化无处不在。甚至有的企业会明规则或潜规则的要求员工不得在朋友圈发与工作无关的内容。


董小姐觉得这很没有必要。在社交网络时代,公开和私下行为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假装员工在工作以外没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是很愚蠢的想法。


《社交的本质》里也提到了这样的矛盾。有些人认为在社交平台发个人生活内容会有损职业形象。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年纪稍长的管理人员认为,人的网络身份应该像《福布斯》杂志上的个人简历一样,跟个人生活完全无关。


但对于生于社交的我们这代人来说,网上才是真实身份,此时将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截然区分已经不可能了。


兰迪相信的是,未来最优秀的企业领袖将具有立体人格,他不会仅仅维护片面的、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形象,而是具有360度的身份。他的生活、兴趣爱好和工作之外的热情将全部被记录和分享。


“如果有人因为我分享了儿子或乐队的照片而拒绝跟我合作,那他也许也不是我想合作的对象。”兰迪说。


这意味着,在丰富自己的网络身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并包容他人的个人信息。 


从米国回来后,我学着每天早起,洒扫,洗衣,煮菜,煲汤,洗碗,读书,写字,与知心的朋友聊点体己话。有时候一天就过去了,时间过得不慢也不快。看佛经故事,上师说,不要动摇自己的决心,心静便无杂念,则大自在。


最后,董小姐也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句话是兰迪这本书里的最后一句,深入我心,深以为然:


“努力工作,努力放松,努力分享。但最重要的是,努力生活,因为我们没有退路。”


共勉之。


我是董小姐 

微信号Gerda0811

加好友请注明就职公司与职位

敬请理解


iPhone用户在这里给董小姐小费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